用药期间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药物有多种,以硫脲类为主,其中最常用者有丙基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甲巯咪唑(methimazol,他巴唑tapazol)和甲亢平(carbimazole),其他如硫氰酸盐或过氯酸钾,因效果不及硫脲类,且可引起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故不用于治疗锂(lithiun)化合物虽可阻滞tsh和trabs对甲状腺的作用,但可导致肾性尿崩症,精神抑制等严重反应而不常使用本章主要叙述硫脲类药物的应用,其药理作用在于阻抑甲状腺内过氧化酶系,抑制碘离子转化为新生态碘或活性碘,从而妨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丙基硫氧嘧啶尚有阻滞t4转变为t3以及改善免疫监护功能,但对已合成的激素并无作用,故用药后需经数日方始见效
1.抗甲状腺药物的适应证适用于①症状较轻,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患者;②20岁以下青少年及儿童,老年患者;③妊娠妇女;④甲状腺次全切除后复发,又不适于放射性131碘治疗者;⑤手术治疗前准备;⑥辅助放射性131碘治疗,抗甲状腺药物不宜于周围血白细胞持续低于3.000/mm3,或对该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3.药物反应各种抗甲状腺药物的毒性反应种类和发生率基本相似,主要反应有:
⑶其他:部分患者于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后,可出现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一般可加用保肝药物,并在严密观察下继续用药,或改用另一种抗甲状腺药物,如出现黄疸,应倍回注意,此外尚可出现头痛、眩晕、关节痛和胃肠道症状
在整个疗程中,务求避免间断服药在任何阶段中,如有感染或精神因素等应激,宜随时酌增药量,待稳定后再进行递减经过上述治疗,本病患者约有50%可获痊愈
2.剂量及疗程本病的疗程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近年来有人报道采用单剂短程治疗(平均仅3~5个月)而取得和长程治疗相似的效果但长程疗法(2年或以上)的效果优于短程长程疗法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可恢复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减少tsab产生,而短程疗法复发率较高
⑵减药阶段:当症状显著减轻,体重增加,心率下降至每分钟80~90次,t3或t4接近正常时,可根据病情每2~3周递减药量一次,每次减少5mg,在减药过程中,应定期随访临床表现,基础心率、体重、白细胞以及t4和必要时测tsh递减剂量不宜过快,尽量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和稳定性,逐步过渡至维持阶段,一般约需2~3个月
⑶维持阶段:每日用量为5~10mg,在停药前可再减至2.5~5.0mg,为期约1~1.5年,在不稳定而不愿采用其他方案者,维持阶段可延至2~3年或更长
⑴初治阶段:丙基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每月用量相应为300~400mg或30~40mg,病情较重者用量更大,3次分服,每8小时服药一次,用药2~3周后,临床表现如无改善应增大剂量,但一般不超过每日60mg,初治阶段约需1~3个月,平均每日可降低bmr约1%服药3个月如症状仍明显,应检查有无干扰因素,如不规则服药,服用碘刘,精神或感染等应激
⑴白细胞减少:严重时出现粒细胞缺乏症,以甲基硫氧嘧啶最多,丙基硫氧嘧啶最小,常见于开始服药2~3个月内,但也可见于全程中的任何时间故在初治疗阶段中应每1~2周随访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减药和维持阶段中可每2~4周测一次,白细胞低于4000/mm3时应注意观察,回升后可密切观察下改用另一种抗甲状腺药物也可暂不停药但短期加强的松10mg,一日3次突发的粒细胞缺乏症主要是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常有咽痛、发热、乏力、关节酸痛等表现,应予以紧急处理,故在服药期间,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随访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此外,部分患者于服药前已有白细胞减少(低于4,000/mm3),可在严密观察下试用抗甲状腺药物,有时白细胞反见上升
⑵药疹:多为轻型,极少出现严重的剥脱性皮炎一般药疹可给予抗组织胺药物,或改用其他抗甲状腺药物,出现剥脱性皮炎趋势时,应立即停药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