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笔记三

资本论读书笔记(三):常见经济现象的反思(供给曲线)

只要你能让一只鹦鹉学会“供给”和“需求”两个名词,连它也能成为一名博学的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

  供求定律不仅仅是当今经济学家描述经济现象的唯一范式,也是马克思那个时代流行的分析工具。当马克思构建他的经济学体系时,他当然认真研究了供求关系,只是他不是鹦鹉学舌。在我们分析供求定律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一下当今流行的供求曲线模型。

  当今的西方经济学已经数学化,不再像当年那样单纯用文字:“价格提高,需求减小;需求增加,价格上升”这些让人晕头转向的描述了,坐标图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但问题也由此产生。

供给曲线的隐藏假设

  我们先分析右边的供给曲线,这条曲线告诉我们,供给量受价格的影响,与价格正相关,即“价格提高,供给越大”。其次,如果这条曲线向右移动,即表示对同一价格下的商品供给增加,同时表示供给同量商品只需更低的价格,即“供给增加,价格下降”。

  

  以上是经济学教材告诉我们的。但这些教材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这条曲线同时还暗示了这样的假设:首先,曲线是连续的,每个商品量都有一个价位与之对应,或者说对于每个商品量都有一个价位能够让该商品量得以实现。其次,连续的曲线却给人这样的错觉,好像在不同的价位上,提供供给的量是相同的。在冰淇淋售价为10元的价位上,只有一块量的供给,在冰淇淋售价为5元的价位上,也只有一块量的供给。表现在曲线上就是,对应与每个价位的都只有一个点。

  第一种暗示绝对是错误的,世界是量子的而非连续的,这对于价格而言再明显不过,中国的计量单位是元角分,在1分和2分之间再也没有其他选择。第二种暗示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能的,并且作为纯粹的理论假设来分析一些经济现象是可行的。但这种局限性如果不被认识到就会无意识地导致错误的结论,这在后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需求曲线在与价格的关系上与供给曲线相反,但和需求曲线存在同样的局限性。

生活中的经验

  我们先看第二个暗示导致我们带来的错误。让我们抛开曲线给我们带来的局限,想想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卖冰淇淋时每块5元,如果天气炎热导致需求增加,你会怎么做?你只会多进货,按照每块5元的价格多卖出,从而卖出更多的利润。本来你只能买5块冰淇淋,但是需求的增加让你能够卖10块。即使你不提高价格也能增加利润。

  当然你可以提高价格到每块6元,就像你可以对消费者进行欺诈一样,但首先,供求关系假设的基础就是每个人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这与之矛盾,这样你会损失顾客。

  经济学用竞争市场这个术语来描述由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每个冰淇淋卖着对价格的控制都是有限的,因为其他卖者也提供类似的产品。卖者没有理由以低于现行价格的价格出售产品,而如果他(她)以较高价格出售的话,买者就将到其他地方购买。同样,没有一个冰淇淋买者能影响冰淇淋的价格,因为每个买者的购买量都很少。

(曼昆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其次,如果市场普遍预期价格会涨价,大家都把价格提了上去(就像中国房地产商那样),但同时这样压制一定的需求。问题不在于最终这个价格会稳定在5.1元,还是5.9元,而在于你本来可以卖10块冰淇淋,你愿意只卖5块,想着囤货居奇,眼睁睁看着别人把钱赚走吗?每个人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如果囤货居奇适用于这里的讨论,那么供求关系的讨论就没意义了。你发现你个人囤货并不会抬高物价,你自己尽可能卖也不会降低物价,只是你为了脱颖而出会比别人卖得便宜,比如说每块5元,会把成本高的人挤出市场。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为了自己利润的最大化。

  

  与实际生活结合一下就知道这种现象的匪夷所思:“当价格低于1美元时,Ben根本不供给冰淇淋。随着价格上升,他供给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将不同卖家进入市场的条件,从而供给量的增加,放到单个卖家的供给量增加上面,所以显得有点滑稽。如果有人要2块1美元的冰淇淋,Ben会说如果你买1块我只收你1美元,但如果你买2块我要收你3美元?

供求曲线的暗示

  其实,曼昆的经济学教材在第七章暴露了这种假设的思维来源。原来,曲线的连续情况是由离散的点推导的,而每个离散的点都只代表每油漆工只提供一个房间的服务!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曼昆从每个油漆工只提供一个服务推导出供给曲线,已经无意识地对供给曲线做出了这样的定义:供给曲线代表的是一个特定价位和在这个价位下这个商品愿意并且能够售出的最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个特定价位是不同商家进入市场的条件,当价格达到这一价位时,这些商家才愿意进入该行业提供产品,从而增加供给量。一方面,其他生产了这个商品的卖家因为在此价位以下没有赚到合理利润而不愿意出售,另一方面,已经出售该商品的卖家即使面对以后增长的多余的需求,却再也生产不出商品来卖了。故他多获利的方式只限于单价的提升,而不是数量的增加。

  其实,单个卖家的供给量代表的是卖家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最大量,商品的供给量代表了所有卖家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最大量的累积。这曼昆已经默认了,因为这样定义的供给曲线再能应用到供求均衡,才能回答上面基于日常生活提出的问题。只是他没有清晰地意识到,以至于只能用唯心的语调来过渡。

  曼昆的教材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例子(冰淇淋的例子)中,供给并没有改变,因为天气炎热并没有改变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下企业的销售愿望,而是改变了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的购买愿望。”任何做市场的人都知道消费者的购买愿望会激起自己的销售愿望。曼昆这么说,一方面是受这条不移动的供给曲线的暗示,这条曲线告诉他已有的商家再也不可能提供更多的商品,只有靠那些成本价格高,从而市场准入价格高的新卖家来提供。另一方面曼昆没有想到最大量这个概念,所以他无法解释,竟然把这些商家说成了没有销售愿望,这条曲线是多么让人失去常识!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过不我欺!

  

  曼昆经济学教材中对供给量的定义就暴露了他缺少最大量这个概念:供给量是卖着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我本来可以以每块冰淇淋5元的价格供给10块,但是由于市场需求的不足,我只愿意并且能够出售8块,即使我能够生产10块。而当市场需求充足时,我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冰淇淋才变为10块。在这个关于供给量的基本定义下我们居然看到了需求的影子!通过这样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来找到价格最终的均衡点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显然,经济学家在应用供求曲线时是暗含了这样的定义的,区别只在于有没有意识到。

  需求曲线的分析与之类似。

  所以,在我们考虑需求增加的时候,供给曲线不移动,代表增加的需求只能由新入场的商家来满足。这样的前提是供给曲线本身就代表了商品能够供给的最大量和价格的关系。生此外,当供给条件变化,比如成本降低,让能够供给的最大量都增加的话,供给曲线也会发生变动,只是经济学家们没有改变供给曲线本身,而把整个供给曲线沿商品量移动,以此来代表后者的情况,称为“供给变动”。而把前者称为“供给量的变动”。

  供求曲线的移动被称为‘供给变动’,沿着一条固定供给曲线的变动被称为‘供给量的变动’。

      (曼昆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但问题是为什么需要整个曲线都向右移动?价位为5元的张三,终于找银行贷到了钱,从而扩大了生产,卖的冰淇淋由以前的5块涨到10块,这和价位为4元的李四能提供的商品量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曲线变动只适用于所有生产者供给都增加而且增加程度都相同的情况,这又是一个导致片面的假设。

  

  比如,当说“需求增加”的时候,大家考虑的只是整体需求的增加,但现实情况可能只是最低购买力的人购买需要的增加,比如而一穷二白没有父母支持的青年对住房需要的增加。但他们的需要如果不能吸收商品房,本身是对供求曲线是没有影响的,所以并不会进入经济学家的法眼。

当然,现实情况是,银行贷款,信用体系帮助这些最低购买力的人暂时获得了购买力,满足了供求关系,成为房价飞涨的推手。

第一个假设

  在明确了第二个假设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讨论第一个假设。现实生活中价格是离散的,这提出了供求曲线掩盖的一些问题。如下图所示的供求关系。

  假定1分钱价位的冰淇淋供给量为10个,2分钱价位的为20个,3分钱价位的为30个,4分钱价位的为40个。那么当价格为1分钱时的总供给量为10个,2分钱时总供给量为30个,3分钱时总供给量为60个,4分钱时总供给量为个。

  假定1分钱价位的冰淇淋需求量为10个,2分钱价位的为20个,3分钱价位的为30个,4分钱价位的为40个。那么当价格为4分钱时的总需求量为40个,3分钱时总需求量为70个,2分钱时总需求量为90个,1分钱时总需求量为个。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达到供求曲线所追求的供求均衡,因为两条曲线相交点所对应价格是不存在的。二者交点实际上代表的价格为3分,但是当价格为3分时供给只有60个,而需求却有70个,即无法实现均衡。

  相反,当我们抛开供给曲线,看各个价位上需求和供给的数量,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竟然是一样的。如果1分钱价位的卖家和买家能够互相先找到对方,那么1分钱的买家的需求是可以满足的。同样的道理,需要4分钱才能入市的卖家也是可以找到买家获取利润的。如果没有供求双方的竞争,那么所有的需求和供给都会得到满足。供求双方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匹配。

  但这不是经济学所推崇的效率。他们推崇的效率是卖家获得的超额利润和买家节省的钱的总和。本来只能卖1分钱的卖家卖出了3分钱,本来要用4分钱才能满足需求的买家只花了3分钱。经济学家推崇的效率是这些本来已经占竞争优势的人所获得的额外利润。这些利润是以劣势地位人的损失为代价的。

  这不公平!经济学家自己也承认,因为他们坦然自己目前只考虑效率问题。但问题是牺牲40个商品量的需求,浪费40个商品量的生产力,这算有效率吗?经济学家更倾向于把这个问题看做对弱势群体的不公。

  不过,他们的假设前提是处于竞争劣势的人会主动放弃自己的需求,不会出现在市场中。成本高的卖家退出市场后就不会再回来了,社会资源就不再浪费了。对这种否定竞争的理想,我无法做过多的评价,因为供求定律背后的动力就是竞争。

  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曼昆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把聚光灯下的成员当做社会所有成员,忘记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和竞争失败的人

  所以现代经济学家发明的供求曲线有什么价值呢?只是可以用来直观地表述经济学得出的一般供求定律,并且为一些片面之词做直观的佐证。所以分析供求定律,最好是抛开供求曲线带来的影响,这将是下一期的内容。

文朝埻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信息
茵陈能治白癜风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hqd.com/kfbl/7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