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风采
李思进,年8月生,山西太谷人。年6月当选为农工党山西省委会主委,现任山西医科大学校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原子能机构、卫生部课题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十五”攻关子课题等项目20余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一名医生,就是要心里有病人,踏踏实实地做点事。”这是李思进教授常常说的话。
“跟随他学习工作20多年,我们发现他说的‘做点事’是太不简单的事。”山医大一院核医学科副主任武志芳,向记者描述她心目中的恩师,“他不仅有着高超的医术,还有着浓厚的农村和基层情结,为老百姓健康医疗搭建平台,普及健康全民医疗是他的梦想。”
对核医学事业孜孜以求
年秋,李思进从太原铁路一中毕业,考入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并在攻读硕士期间确定了核医学专业。年毕业后,他留在山医大一院工作,先后担任过核医学科主任、副院长、副校长等职。期间,他攻读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年在牛津大学JohnRadcliffe医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在李思进的带领下,如今山医大一院的核医学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居全国前十。这对于山西这样的中西部省份来说,难能可贵。
在不断解除患者痛苦的同时,李思进团队在国际上还率先 从卫生经济角度,推进使用核医学的办法,避免“不该做手术的做了”等治疗过度现象,是李思进近年 以冠心病为例,患者心肌缺血严重时,需放支架把血管撑开,以增加血流血。但如果没有心肌缺血,放支架是没用的,“反而损伤血管内皮、造成再狭窄,病人发生心梗的机率更高”。
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进行核医学SPECT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则可确定有无心肌缺血,是一条诊断的“金标准”。
有专家指出,我国每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所植入的支架有50%是不必要的。按此说法,年全国实施的66万例手术,约33万例不应放支架,按每个患者平均放1.5个支架计算,加上住院费、药费等,至少花费五万块钱,算下来过度治疗的费用有多亿元。“患者术前如果能做SPECT显像,费用0元左右,就可能避免过度的造影甚至支架植入,所节约的支出是显像费用的50倍之巨!”李思进对此感慨良多。
因此,近年来李思进教授一直呼吁,“希望医保部门出台政策,肺癌或冠心病病人术前做SPECT骨扫描或心肌缺血评估”,以避免造成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建议受到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的重视,批示要深入调研。
“让更多人了解、认可、会用核医学”
山西经济不很发达,核医学发展一度也比较缓慢。经过李思进多年努力,如今这一局面有了很大改观。如今全省拥有33家核医学科,比年增加近一倍;核医学仪器37台,其中最先进的分子显像仪器PET/CT从零增至8台。
“有核医学科室我们就去助助力;没有核医学科室,我们就对临床医生普及一下核医学知识,让他们了解、认知和认可核医学,会用核医学。”这是李思进的想法。根据这一想法,山西核医学年会不仅放在省会太原,还会放在不发达或没有核医学科室的偏远地区召开,以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核心脏病学检查具有无创性,是评估心肌细胞存活状况的金标准,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但全国核心脏病学检查普及率极低。为改变这一状况,年之前兼任全国核心脏学组组长的李思进,跑遍了全国各地,在国内开展20余场核心脏病学基层培训班和研讨班,促进了核医学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他还协助建立多家核医学科室。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山医大一院的山西省分子影像远程诊疗体系平台前,医生们会针对前一天的病例进行会诊。同时,相距太原数十乃至几百公里的医院,可以通过这一诊疗系统同步观看省城专家的诊断,并在会上提交一些疑难病例供专家商讨。
这是李思进团队致力普及核医学精准诊疗、推进优质资源下沉的又一“大手笔”。
核医学为主的分子影像技术,能够对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甲状腺疾病进行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避免过度医疗,节省医疗费用。年以来,山西医科大学分子影像精准诊疗协同创新中心及核医学“一县一科”远程协同诊疗体系平台相继启动,李思进担任中心主任。通过这一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共享体系,形成“省—市—县”多级连动的分子影像精准诊疗闭环,使得基层患者也能享受高端医疗资源的精确会诊和治疗服务,获得业内同仁的广泛认可与赞扬。
“现在省内有7个城市12家医院加入平台网络,已签订协医院有50余家,医院未设核医学科也可连接到平台进行远程会诊,共享平台内的核医学相关培训讲座知识。”李思进说。
医者的为民情怀
“医生是高尚的职业,要有耐心、更要有爱心。”李思进教授如是说。
走进山医大一院核医学科,说起李大夫,很多患者都有话要说:
“他和蔼可亲,既讲清了病理,又很顾及患者情绪,希望这样有德有能力的大夫更多一些。”
“有的农村患者方言很重,李老师总是耐心和善,细心问询。”核医学科规培生冯王与说。
“他对病人总是非常的耐心和热情,是病人心中的‘好亲戚’。”武志芳说,“我们一直疑惑:生长在省城的教授,怎么会有如此深厚的农村情结和爱民情怀?”
这要追溯到年。那一年,28岁的李思进主动报名,来到山西代县新高乡刘街村支农蹲点。他白天劳动,晚上开会,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时村里仅有一名兽医,既给人看病,又给牲畜看病。看到这种情况,李思进主动请缨,每次从村里回太原,医院看病。直到现在,他跟支部书记、房东都没断了来往,还经常接待找他看病的乡亲们。
“所以他对农民的感情不一样,自己贴钱为农民看病,在政策原则内能减免就减免。”大学同学、山医大管理学院院长程景民说。
“我经常跟学生讲,给病人开检查、做化验,一定要考虑他的困难,不该做的坚决不要做。因为一个化验单或检查,可能几百甚至上千块,病人一年的收入就没了。”这话,李思进的同事朋友也经常听到。
“尽量省钱”是李思进开药的原则。“李大夫给我开了两种药,药费一共才七块伍毛钱,这么便宜的药,我真是第一次遇到。”一位66岁的甲状腺肿大症患者说,他牢记医嘱,服药三天后见效,十天后便已治愈。
“医生真的要替病人考虑。像甲亢,有的一天就需要几毛钱的药,但有的大夫会开几块、几十块钱,我们看着都很心疼。”采访中,李思进教授对患者的情感溢于言表。
“一切提案,来源于科学的调研”
从年加入农工党,年6月全票当选为农工党山西省委会主委,十多年中,李思进始终不忘初心,始终将一名农工党员的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里。
多年来,李思进十分注重发挥专长,将医学专业与参政议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年7月中旬,他带领农工党省委新班子赶赴对口脱贫攻坚专项监督的长治市平顺县。他们深入虹梯关乡芦芽村,白天在田间地头了解民情,晚上李思进坚持住在村子里,跟村医一直聊到半宿。他说,“接地气才能更多了解一些事情”。
此次调研,令李思进深感到农村医疗条件的匮乏。这名村医仅有高中学历,打针输液都是自学,医学知识也比较匮乏。另外,农村过度依赖吃药的问题也很突出。一个村民患有高血压,得过脑梗,一天要吃十种药,除了报销每月自己还要花费多块钱。李思进发现这十种药中有七种都是不该吃的,于是让他减了下来,“尽管可以报销,但是国家也花钱呀”。村支书也是同样的病症,吃着八种药,其中一种还是自费,“一看纯粹就是没用的药,都给他减了”,这样一个月减少一百多块钱药费,一年算下来节约两千多块钱,“对农民来讲是一笔挺大的开支”。
此次调研让李思进教授感慨良多:只有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才能发现问题,“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中的难题,应该有专业人员帮助农民解决这样的问题。”
建言献策是李思进履职的重点。“他的议案发言都作过周密的调查,与医学专业相关的地方会提出详实的数据。”农工党山西省委会副主委、山西国际商务学院院长牛三平说,他与李思进共事多年,对此感受颇深。
年以来,作为农工党山西省委会主管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的副主委,李思进领导委员会与山医大合作,针对热点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年,调研组深入全国23个省市,采集2万个样本,出动0名学生,做了一场“关于舌尖上的安全”的调研,调研报告《加快完善我省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建设的建议》获农工党中央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此外,他还 说起走上新的领导岗位,李思进教授坦陈,“我觉得可能对社会贡献会更大一些,在这个位置能够在更高层面反映基层的声音,在更大的平台应该能够做更多的事”。
(本文刊发于《中国统一战线》杂志,作者系本刊记者靳贤锋 刘丽)
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hqd.com/bdfnzym/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