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南水资本论系列第一讲下

区分科学实践观和庸俗实践观是学习《资本论》的首要前提

《资本论》系列讲座之一(下)

女神读书会第场讲座

.11.29

女神按:南水老师《资本论》系列讲座第二讲将在近日陆续发出,鉴于有读者未曾加群听过讲座,现将第一讲讲稿分三次发出,以了解讲座的大体结构。“第一讲是对中特做初步的哲学清算,第二讲是对中特做初步的政治经济学清算”,这两讲近18万字的内容提出我们只有“不畏辛苦”,努力探索“《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资本册》四篇、《资本论》四卷总结构”,在这个总结构中完整地熔铸无产阶级立场,探讨无产阶级解放的实践理论,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特别是在全球资本主义条件下,我们才可能从全球资本主义强加的碎片化的片面性中摆脱出来,真正地树立无产阶级立场,将“实践地解释世界”与“实践地改造世界”结合起来,为无产阶级左翼出场和“第二次现实社会主义”到来,做好相应的的理论准备。

第一讲(上)

第一讲(中)

四、《资本论》:在真理形态和实践形态之间

这部分的核心是想象力的运用,即将概念想象力、历史想象力和实践想象力在对《资本论》的学习中做初步的综合运用,其实就是提示一些必要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意识及其所激发的想象力在阅读、学习、研究和实践中都是必要的,是前提性的。

(一)真理形态的发展与变形

马克思主义经历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四个发展阶段。这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连续性脉络。我要讲的是,这是一个不断变形和不断统一的过程。

1、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是一个历史过程。首先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包括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等内容。这主要是指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它包括方法论,即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然后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内容,然后是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即我们熟悉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其次是逻辑或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包括时代理论、行动理论(时代-组织-制度-策略)等内容。时代理论,有列宁的帝国主义时代理论,有毛泽东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理论。然后就是行动理论。行动理论就包括时代、组织、制度、策略等等。

2、变形

变形既是历史的变形,也是逻辑的变形和实践的变形。我们必须发挥想象力,包括概念想象力、历史想象力和实践想象力,去想象和理解这种变形。

(1)跨时间变形

关于社会形态,马克思有两个理论:一是三形态理论,一是五形态理论。三形态理论是实践主体形态社会理论,内容是“对人的依附性”阶段、“对物的依赖性”阶段、“自由人联合体”。我们想象和理解三形态理论,就要对千年有想象力,对一千年、两千年甚至数千年有想象力;如果无法想象数千年的事情,就无法想象和理解这三形态理论。

比如“对人的依附性”,这个词一看就是不好的词,是一个不好的阶段。它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一个词“管”了数千年,道化万物,用一个词去想象和理解数千年的历史和事物,就得有相应的想象力。

在这一阶段,人因为对土地的依附而依附于奴隶主、领主和地主等。无论东西方,都存在多层依附关系,大领主、中领主、小领主,大地主、中地主、小地主,只要是奴隶、农奴和农民就会一层层依附。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还用另外的词描述这种关系,即“温情脉脉的面纱”、“田园诗般的”。“人的依附性关系”这个词不好,但“温情脉脉”、“田园诗般的”这两个词好不好呢?我看是好的。马克思也应是认为这两个词是挺好的。只是“温情脉脉”因为存在“对人的依附性关系”,而被马克思说成“温情脉脉的面纱”。

想象三形态理论,就要在数千年里想象和理解“温情脉脉”和“对人的依附性关系”这样的冲突,从而也能在对未来的想象中建构没有“对人的依附性”的“温情脉脉”。这里既有历史想象力(想象数千年历史中的事物),又有概念想象力(理解“对人的依附性”概念),更重要的还有实践想象力(对未来建构没有“对人的依附性”的“温情脉脉”)。对事物的划分固然必须符合实际,但归根结蒂还是要指向实践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尤其如此。在马克思主义这里,概念想象力、历史想象力和实践想象力三者如影随形。

然后是五形态理论。这也是上千年的历史想象。封建社会在中国上千年。这上千年里,前前后后,变化得面目全非,我们仍然认为它们属于同一种社会形态。在这么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首先要考虑到它的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矛盾、面目全非。在这个基础上弄清楚为什么把它称为一种形态。我们要有这种历史想象力。没有这种历史想象力,就根本无法理解这些概念。总的来说,人对土地的依附性愈强,土地所有者就愈可以直接成为无地者的“主人”,人们也因为对土地的依附性而被分割在不同土地上。这便是经济社会形态意义上“封建”概念的主要含义,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以它为基础。在这个阶段人与土地的关系表现得最充分,这使它同样具有双重性:土地对人的生成意义和人对土地的依附性。

然后是社会阶段理论。社会阶段理论是指每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分成数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这需要对数百年有相应的三种想象力。对于社会主义说,它最重要的启示是对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想象力。

然后是时代理论。这要求我们对三五十年到上百年有历史想象力。帝国主义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全球金融资本主义,这也有近百年。对近百年帝国主义历史进行“科学的抽象”的帝国主义理论,同样需要运用这三种想象力。既要想象和理解它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也要想象和理解它的非本质特征和与本质相对立相冲突的特征,更要想象、理解和把握它的双重性。显而易见,时代理论对实践想象力的要求比前面的理论更高更多,我们是在时代理论的指导下制定行动战略和策略。

然后是行动理论。这要求我们对五到十年有充分的想象力。中国“五年规划”就有这种需要。各国领导人三到五年换届也有这种需要。实践想象力在此占绝对比例,因为它已经直接面向未来及其不确定性,但并不能因此忽视概念想象力和历史想象力,否则便无法洞察作为未来的现实出发点的历史前提,无法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从而成为无头苍蝇,既没有方向,也找不住承接历史和未来的抓手。

如果缺乏这些想象力,我们就会陷入概念之争。讨论“对人的依附性”,就想不到“温情脉脉”;讨论“人对物的依赖性”,就可能忽视个人的形式自由。更重要的是,三形态理论、五形态理论、社会阶段理论、时代理论和行动理论等,也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关系需要的想象力可能是最大的,也是它们各自想象力最终被激活的前提。我们不能在想象和理解行动理论时忽视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对行动的意义,也不能在想象和理解三形态理论和五形态理论时忽视行动理论对它们的意义。

(2)跨空间变形

资本主义世界,从英法德发展到西欧,再发展到欧美,这是一种跨空间变形。社会主义和反殖民主义,从苏联发展到中国,再发展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发展到“第三世界”,这是另一种跨空间变形。所谓“现代世界”,从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发展到帝国主义体系,再发展到两级冷战世界,发展到“三个世界”,发展到全球金融资本主义,这也是一种跨空间变形。

马克思根据英法德资本主义特别是英国资本主义进行资本主义分析。这是一个拥有殖民主义体系的资本主义世界。俄罗斯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但它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通过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俄罗斯,来到中国。每一种发展经历的每一个空间以及在空间间的变形,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就无法获得真正的理解和思考。

我们还发现这些不同的跨空间变形有些在方向上是相向的。这种相向使世界更加立体而多面。前面讨论到改革开放的前提之一,即20世纪留给21世纪的遗产之一是普遍性民族独立国家。如果对普遍性民族独立国家缺乏必要的想象力,就无法思考在此格局上的世界历史及相关问题。中国本土新自由主义者对中国改革开放做新自由主义解释,似乎有一定有效性,主要原因之一是忽视这一基本前提,没有把这一基本前提纳入解释框架中。

(3)概念形式与现实感受间的变形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概念揭示出来的是一回事,而人们的现实感受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概念所揭示的东西与人们对事物的现实感受是一样的,就不存在区分本质与现象的必要。马克思明确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资本论》第三卷页,人民出版社年6月版)

根据辩证法,人是个体与集体或社会的辩证统一,而人们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对自己的现实感受很多时候要么是偏个体的,要么是偏集体或社会的。在资本主义某种条件下,人们对自己的现实感容易是个体的。中产阶级追求财务自由,特别容易感受到自己的个体性。中国共产党也讲财产性收入,实际上就是让他们追求财务自由。从《资本论》和劳动价值论看,追求财务自由和财产性收入都是追求做食利者。所谓实现财务自由就是成为食利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自由个体,不会感受到自己对共同体或集体的需要,集体感、社会感、共同体感也就不成为他们的现实感受。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这是由人对物的依赖性而生发的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受。

他们什么时候会对共同体、集体等有现实感受?那就是经济危机来了,财务自由一夜之间被剥夺。我在《论毛泽东人民分析方法》一文讲到无产阶级立场现实感,就属于类似问题。该文还指出中产阶级摇摆性:经济危机来了,他们拥抱广义社会主义;经济复苏,他们拥抱典型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我在《穷人经济学与变革政治学》一文也分析过类似问题:有些人批判穷人没有主体性,希望被呵护,认为自己有主体性,不需要呵护,而其实这些人只是对呵护自己的条件缺乏自觉意识。

这种变形带来挑战比较大,如影随形地跟着人们。我们很多人把自己一时意识不到前提性边界的现实感当作真实本身。我们宣传一个东西或从事一种社会运动,就必须考虑对方的现实感受。对方感受不到所宣传的,就要找到使对方感受到的方法。如果对方只能感受到所谓自由个体具有的个体主体性,感受不到共同体这一前提性东西,那怎么办?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所必须面对的。用列宁的说法,就是“可以暂时放弃领导地位,不要害怕处于少数。”

总体来说,概念所揭示的与现实所感受的这两者之间的感通,不仅是我们非常需要的,而且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感通。这是打破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一个主观条件,也是想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与变形的一个主观条件。

(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及过程

这个不展开谈,就提一下。“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的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过程。“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结构改了几次,演变到六大结构,最后演变成《资本论》三卷本。从历史唯物论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资本论》,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一个过程。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及过程

它也是逻辑与实践的统一及过程。重点讲“共产主义”。前不久王虹老师做了题为《共产主义与乌托邦》的讲座。这里也提供一种关于“共产主义”的讲解版本。

“共产主义”首先是经济社会形态论,是科学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跟“马克思主义”同义。“共产主义”也是未来的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到来之前只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性规定,但由于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是在历史与逻辑统一基础上推论的一种未来,具有相对严格的科学性。因此它不等于一个真实的未来,而只是一个推论的未来。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未来结构中的一个局限。它只是极其抽象的原则。

这些抽象原则有一个具体化过程,这个具体化过程就是历史、逻辑与实践的统一。在这个具体化过程中,它将发展出许多与这些抽象原则直接相冲突而间接相统一的现象。在这种状态中,这些抽象原则只有对于实践者具有相应的指导意义,而对于所谓的实证主义者毫无意义,很多信奉实证主义的所谓学者在书斋里批评它也就可以理解了。

历史唯物论与实践唯物论的统一过程,其实有两个开端。一个开端是某一阶段的历史前提,毛泽东是回到“分工”这个历史前提。另一个开端是理想。这个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在经济社会形态论中,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过程中,会形成社会发展过程的一种未来及其一些抽象规则。这种未来及这些规则就成为我们的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在这一过程中,共产主义理想其实隐含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在这种理想中,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立场和无产阶级立场是一致的,是统一的。这也是哲学党性原则的具体内涵。

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引下,运用逻辑、历史和实践统一的方式从事社会实践,就是共产主义运动。上次王虹老师提到《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运动。如果单纯强调运动,就会变成修正主义。修正主义鼻祖伯恩斯坦就是用“运动”来讲的。没有坚持哲学党性原则的社会实践,就会蜕变成伯恩斯坦意义上的“运动”,蜕变成庸俗实践观和庸俗实事求是观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引下,共产主义运动需要相应的先锋队——共产主义先锋队。共产主义先锋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组织,是工人阶级立场、无产阶级立场和人类社会立场统一的先锋队。

无产阶级立场和人类社会立场的统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个表现形式可以称之为“人民”,但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这里,“人民”立场永远是无产阶级立场和人类社会立场在历史中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先锋队贯彻的是共产主义精神,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是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和人类社会立场统一的工作精神。紧接着是一系列为人民服务的政策。

“共产主义”是什么?作为一种科学(经济社会形态论),作为一种未来的经济社会形态,作为一种目标和理想,作为一种社会运动,作为一种先锋队,作为一种为人民服务精神,作为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政策。共产主义,既是科学的,又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又是具体的、有肉身的(“肉身”是基督教说法,在此指共产主义先锋队),也是过程的。总起来说,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和党性原则的共产主义先锋队,推动一系列从社会关系总和角度维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社会发展过程,从而构成一个现实的共产主义过程。其核心就是消灭一切形式的私有制。

(四)《资本论》是未完成的

我的讲述是未完成的。《资本论》也是未完成的。读《资本论》,永远不要去抠字眼,要从整体去理解它的实质,即它的根本立场、根本原理和根本方法。可以说马克思一辈子没完成《资本论》,他天天在修改,即使最定型的《资本论》第一卷每出版一次都会有修改。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决定的,也是由《资本论》方法论之一“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去“思索”所决定的。对《资本论》的阅读也应是如此,即“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去“思索”《资本论》。发展无止境,“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也无止境,在“思索”中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

马克思是一个文本高手。他的写作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高度统一。将来如有时间我们可以一起研讨马克思文本的独特性。马克思的概念,几乎总是描述性的,不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法。他新创立的概念也是如此,常常既是哲学的概念,又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也是历史学的概念;既是肯定性的概念,又是否定性的概念,也是批判性的概念;既是革命性的概念,又是建设性的概念,也是保守性的概念;既是分析性的,又是综合性的,也是整体性的。因为它是指导实践的,它本身就是实践的,不能把自己固化,不能把自己单维化。一切实践性概念都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但又必须具有分析性功能,中国古代概念具有这种特征,马克思主义概念尤其如此,即综合性、整体性和分析性都更加深入。用中国传统语言描述这种特征,可以说是以综合性和整体性为“体”,以分析性为“用”。我们要学会实践地理解这种概念,对《资本论》也要进行实践地理解。

这部分讲得比较唐突,后面的讲座会有相应的具体展开。

五、问答部分

01

王大刚:

我向老师提个问题,庸俗实践观在什么意义上妨碍对《资本论》的理解?

范仄:

第一个妨碍就是哲学党性原则不明确,没把哲学党性原则融于到实践中去。第二个妨碍是没从“社会关系总和”角度去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力、物质利益、社会发展等。第三个妨碍是不理解实践观精髓,抛弃实践论、逻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妨碍理解《资本论》的因素还有很多,但主要是这几个妨碍,

02

空城潮水:

老师讲马克思要认识世界但主要是改变世界,目前左翼很多人的思维其实是统治阶级思维,这不但包括知识分子,也包括底层。改变世界是不是要先从改变思维,建立自已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怎么算正确或者可行?

范仄:

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说就是讲座中讲到的三种具体性、三种想象力,即概念的具体性、实践的具体性、历史的具体性,以及概念的想象力、历史的想象力和实践的想象力。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模式就是它们的融通。

03

相忘:

老师似乎把修正主义的出现,解释为庸俗实践观的结果。但回顾共产党的历史,共产党不少高层似乎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更像是民族主义者。在文革以前,党内对新民主义革命的结果是没有异议的。老师以为呢?

范仄:

我没有把修正主义的出现解释为庸俗实践论的结果。庸俗实践论和修正主义是一回事,不能说谁是因谁是果。中共不少高层不像是马克思主义者,更像是民族主义者。这个在讲座中已经提到。-76年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主要基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双重危机,这个和共产主义运动也是一致的。19世纪70年代之前,共产主义运动主要是着重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后来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恩格斯就阐述共产主义还要支持工人的民族解放。从那个时候起,在帝国主义时代,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就开始结合起来。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在殖民地发动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这本身就是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结合的产物。在这个过程出现很多曲折,包括讲座中讲到的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关系没处理好。这个可以说是斯大林的一个失误,但是批评时要从历史条件和历史趋势角度去理解。既不能夸大斯大林个人失误的作用,也要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兴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逐步展开的。

在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结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无产阶级的相对不成熟和领导集团的变质,苏联逐渐发展为社会帝国主义,直至最后崩溃;中国则发展到现在的中国梦即所谓中华民族复兴梦。我们要从两重性去看,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20世纪留给21世纪最大的遗产之一是普遍性民族独立国家。它的直接结果是对帝国主义构成相对的约束力,迫使帝国主义变更形式和花样,甚至采取一些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改良措施。同时各国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得到大的发展。

这就造成21世纪的新现实。我们必须在这个新现实基础上重新思考共产主义运动。普遍性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应该看作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物之一。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讲“民族国家”。实际上现实中的“民族国家”概念是和共产主义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前提之一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国家成为政治上平等的公民。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前提的实现都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运动有密切关系。虽然它们还是资本主义的、民族主义的,但是和殖民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相比,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结果之一。我们现在难点是,如何面对新现实,去探索新时期的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04

jane:

工人的民族主义解放指什么?能否详细说一下?

范仄:

这个必须在帝国主义概念下讲。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即帝国主义的出现。帝国主义从各种形式的殖民地攫取高额利润,把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规律延伸转嫁到殖民地社会。从这个角度讲民族解放独立运动对工人阶级的意义是什么就变得明显。从帝国主义角度说,帝国主义再也不能攫取原来那么多和那么高的高额利润。从20世纪“冷战”结束到现在,他们事实上已经获得不了过去那么多的高额利润。而第三世界普遍性的民族独立国家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工人在政治上都多多少少地获得一些相应的公民权利,尽管几乎难以获得更多一点。工人阶级运用这些公民权利最后争取到什么或实现什么,则属于21世纪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的使命。

05

陈晶晶:

在现在,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什么样?不是什么样的?

范仄: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总体来说,关键是要有“人类社会”立场,或者“社会(化)的人类”立场。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是讲无产阶级立场。这两个意思在马克思那里是一个意思。在讲座中它们被表述为无产阶级立场和人类社会立场的统一、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统一。这个“统一”同时具有“同一”的意思。这一点需要注意,不能死扣字眼。

无产阶级立场为什么就是“人类社会”立场?因为在现有的社会阶级结构中,无产阶级是最底层的阶级,只有最底层的阶级实现解放,人类社会才可以说实现解放;也只有人类实现解放,无产阶级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管理学水桶理论(短板理论)把这一观点形象化,就是最短的一块板决定这桶水的高低。人类社会是否实现解放,不决定于社会精英是多么高级,而是决定于底层人民的解放程度;底层人民的解放程度,决定人类文明的高度。这个立场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劳动者与劳动价值论立场。短板理论是从量的角度形象地说明无产阶级立场和人类社会立场的一致性系,劳动价值理论是从质的角度说明他们的一致性。从这个角度“实践地解释世界”,我认为应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从这个立场去“实践地改造世界”,换言之用今天讲座讲到的东西去把握新现实,拿出解决方案去行动,那肯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当然,现在有很多广义的社会主义者,比如陈晶晶同志搞三农服务工作,这就属于一个广义的社会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什么样,我就从理论上说这么多。再进一步就得在具体的现实中理解,这就关系到对无产阶级立场和人类社会立场在历史中的具体统一的把握。

06

郑绩:

真正的“民族国家”和工人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这么说?

范仄:

现在很多学者研究“民族国家”概念,主要是追溯到欧洲30年战争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认为那个条约确立国家主权原则。这其实只是一个外部主权问题。直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所谓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和解决内部主权问题。通过工人的社会主义运动把普遍性民族独立国家建立起来,工人在自己的国家成为政治公民。否则的话,只有几个国家具备内部人民主权,或者说是内部公民权利,而其他国家都属于被殖民或者说半殖民,在这种情况下谈“民族国家”是荒唐的。

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或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地位提高的关键原因之一,这些“民族国家”才真正获得自身含义的完整性。后来的“民族国家”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换言之,“民族国家”不只是一个外部主权概念,更重要的是其内部人民作为民族国家共同体成员的人民主权和公民权利。没有后面这两个东西,就不存在现代“民族国家”概念,尽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民主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意义上的。所以说没有工人运动,就没有现代“民族国家”。这就是我们的新现实,也就是20世纪留给21世纪最大的遗产之一。今后怎么走,就仰赖共产主义的幽灵们,实践地思考,实践地改造。

07

小雪球:

斯大林模式和斯大林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称为模式,为什么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范仄:

模式论是抽象化的条件论,属于类型化抽象的范畴,一般不考虑条件的历史前提和历史性,一般也不包含内在矛盾推动自身消灭或转化到新阶段的内容。斯大林主义是历史化的条件论,属于科学抽象范畴,在讲座中说了这是历史社会形态论,总是考察具体的历史前提,强调整体地看待问题,强调历史的变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凡用模式论思考问题的,多是不反思和质疑历史前提的,或者是在对历史前提固化的基础上探索某些类型化因素的关系。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革命、持续解放的过程,是不接受这种思考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思考问题总是在矛盾法则、质变量变和否定之否定中把握过程。中共反对“中国模式论”,强调“中国道路论”,也有这方面的意思,即反对固化任何一种经验和理论,强调内在矛盾随时推动自身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08

小雪球:

从现实意义上的“社会关系总和”的角度,怎么谈“社会性别”,怎么讨论“女性主义”?

范仄:

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看过一些研究著作。这里简单地说说个人看法。在19世纪,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妇女地位”和“妇女解放”问题,是由具体压迫和剥削等引发的社会问题。“性别”或“社会性别”成为社会问题,是20世纪的事情,是社会原子化相对严重之后的产物。“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权)主义”,事实上已经成为“去社会”的原子化运动的一环,是资本主义运动的一环。“女性主义”,事实上也已经成为男性女性之间无休无止“战争”的一个直接原因,尽管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对原子化个人的需求和催生。具体地说其本质是资本化货币的普遍化。“女性主义”就是在对货币的依赖性基础上个体间的形式自由。相对于人的依赖性,这是一种进步,但最终是屈从于资本的奴役并成为帮凶。这种双重性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特别是在文革失败以后。

09

小雪球:

从实践的角度讲,怎么完成对组织的管理?

范仄: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首要的问题是组织,人在组织中所应具有的品性及可能的位置,这是必须解决的。在讲座中明白这一点就够了。具体的就比较复杂,可以用一门课来讲,也可以用一个学院的教师和教材来讲。西方管理学发展近百年,马克思主义者至今没有人对它做全面的梳理和批判。在这个意义上,我强调实践唯物论的独特意义。想做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者的左翼朋友,在这个问题可以做点尝试,为21世纪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组织理论支持。

10

小雪球:

老师讲领导和统治有区别,在讲座中却又要考虑处于国家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不是矛盾?

范仄:

这两个“统治”概念不是一个意思,前者是强制性支配关系,后者是指导性领导关系,但处理不当,后者会转化为前者,从而自身也庸俗化。马克思主义在获得国家统治地位之后如何存在和发展,目前不能说已有成功的实践,需要继续探索。文革失败就有这方面的主观原因。我把问题提出来,不能说已经形成富有实践意义的观点。

11

小雪球:

如果肖前的观点有问题,那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哪本书?

范仄:

我没说肖前的观点有问题。他在国内比较早地主张“实践唯物主义”,但也是继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是不同于其他主张“实践唯物主义”的学者。

还有,永远学会多种版本对照阅读的习惯,特别是自己打算在某一方面努力时。还要同时找到有力的反对者版本对照读。我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差异阅读法。我有一个习惯,当自己对某个观点非常相信的时候,一般会去找有力的反对者著作阅读。

12

小雪球:

科学实践观和庸俗实践观的区别,老师好像没有讲。

范仄:

整个讲座就是在讲这两者的区别。直接归纳的地方不多,因为不想把这种区别讲成知识性的东西,所以无意去归纳出几条,而主要是在各种分析中把它们的区别展示出来。需要归纳的,自己可以去归纳。

13

小雪球:

您一直强调“正统”,什么是你说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范仄:

简单地说,就是马恩列斯毛这一脉络。目前为止,这个脉络可以说起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于文革中毛泽东的思想。具体意涵可以参考列宁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坚持这个脉络的人越来越少了。

南水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最给力
北京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hqd.com/bdfnzym/7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