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乳腺肿块结石与甲状腺疾病

      

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

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应提前预防。

病因

1.精神过于紧张、情绪过于激动等不良精神因素,都可能使本来应该复原的乳腺增生组织得不到复原或复原不全,久而久之,便形成乳腺增生,而且这些不良的精神刺激还会加重已有的乳腺增生症状。

2.多次人流易发乳腺增生。

3.雌激素绝对或相对增高,孕激素绝对或相对降低所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

4.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避孕药,也可能引发乳腺增生。

分类

1.乳痛症

又称单纯性乳腺增生症。以明显周期性乳房胀痛为特征,月经后疼痛自行消失。

2.乳腺腺病

本类型的病变基础是乳房内的乳腺小叶和乳腺管均有扩张及腺体周围组织增生。

3.囊性增生病

以乳管上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变,可能发展为癌变。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1)乳房疼痛: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疼痛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亦可向患侧腋窝、胸胁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则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

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亦可随情绪变化而波动。

这种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

(2)乳房肿块: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见于其他象限。

肿块形状有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其中以片块状为多见。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逾3~4cm。

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稍硬韧,活动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触痛。乳房肿块也有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特点,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变软。

(3)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溢液,草黄色或棕色浆液性溢液。

(4)月经失调:本病患者可兼见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经。

(5)情志改变:患者常感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每遇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

2.按其严重程度分期

(1)乳腺小叶增生(Ⅰ期乳腺增生)

是乳腺的初期增生,多发生在25~35岁,症状表现较轻,属于乳腺增生Ⅰ期。

(2)乳腺腺病(乳腺导管扩张症,Ⅱ期乳腺增生)

是乳腺初期增生的进一步发展,从小叶增生发展到乳腺导管扩张,称为乳腺腺病,多发于30~45岁,症状表现严重,属于乳腺增生Ⅱ期。容易引起重视,往往治愈比较困难,久治不愈造成精神压抑,导致症状加重。严重导致内分泌紊乱,如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肤色晦暗等系列反应。

(3)囊性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上皮细胞增生症,Ⅲ期乳腺增生)

是乳腺二期增生的进一步发展,多发生在40~55岁,症状表现非常严重,三期增生的恶变率在70%以上,需积极治疗和定期检查,三期乳腺增生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压抑及恐惧心理。

(4)乳腺囊肿病(Ⅳ期乳腺增生)

乳腺导管细胞及上皮细胞大量堆积死亡,形成囊肿性肿块,癌变率90%以上。

(5)乳腺癌(Ⅴ期乳腺增生)

多由囊性增生和囊肿进一步发展而来,乳腺癌的早期治疗首选手术,保乳与否应根据具体情况。Ⅰ期和Ⅱ期乳腺增生发展成乳腺癌的几率1%~3%,患上乳腺增生都必须及时治疗,不能任其发展。

检查

1.乳房触诊

女性乳房是凹凸不平的,许多妇女自己摸到肿块只不过是正常乳腺凸起的区域,在每次月经到来前,这些肿块会变得更加明显更容易触及。就乳腺肿块的特点而言,乳腺增生症常会同时或相继在两侧乳房发现多个大小不等、界限不清的结节,可被推动。乳腺纤维腺瘤肿块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境界清楚,表面光滑,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大,触之有滑脱感。乳腺癌的肿块多为单发结节,边缘不规则,多数质地较硬,常与皮肤粘连。

2.彩超

方便、无创伤,可多次重复。依据乳腺结节的形状,囊实性,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对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作出鉴别诊断。

3.乳腺X线摄影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清晰显示乳腺各层组织及钙化灶,对鉴别良、恶性病变及早期发现乳腺癌具有一定优势,但对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腺体密度70%)显像欠佳。

4.乳腺核磁共振

能快速获得乳房内部结构的高精确度图像,无电离辐射,对人体没有不良影响。更适合乳房内多发小病灶,位置较深临近胸壁的病灶,以及置入乳房假体患者的检查,故彩超和乳腺X线摄影高度可疑病灶时,可进一步行核磁共振检查。

5.乳腺病灶穿刺活检

乳腺结节为排除恶性病变,必要时可进行病灶穿刺检查,该项检查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是诊断和排除乳腺癌的“金标准”。

诊断

就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表现而言无特异性,很多乳腺良、恶性疾病都可以出现乳房疼痛及乳腺结节,鉴别诊断很重要。乳腺增生症可以并发乳腺肿瘤,包括乳腺癌。故此,乳腺增生症的诊断应首先除外乳腺良、恶性肿瘤。

      中医认识

乳房与经络的关系

乳房与肺、肾、心包、肝、胆、脾、胃、冲、任等经络均有关系,其中肝、脾、胃最为相关,其次为冲任二脉。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宋《圣济总录云》“以冲任二经,上为乳汁,下为脉”。

陈实功谓:“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也。”

《外科正宗》云“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

《外症医案汇编》:“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

“八脉隶于肝肾”,肝肾又和奇经八脉密切相关,肝肾同隶奇经,冲任督三脉均起胞中,胞胎为肝肾所主。

“冲脉隶于阳明”,冲任与足阳明胃经相通,故冲脉得到胃气的濡养;其下行支与肾脉相并而行,使肾中真阴滋于其中;又其“渗三阴”,自然与肝脾经脉相通,故取肝脾之血以为用。

辨证分型

由于情志不遂,或受到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郁痰凝,气血瘀滞,阻于乳络而发;或因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而发病,下则经水逆乱而月经失调。

(一)肝气郁结

此型临床较为多见,常见于青春期或病程较短者。

忧郁寡欢,心烦易躁,两侧乳房胀痛、触痛,可扪及肿块,其肿块常随情志波动而消长,每于经前乳头、乳房胀痛更甚,经后可有所缓解,兼有两胁胀闷,少气懒言,善叹息,暧气频作。容易忧郁或发怒后加重、情志舒畅时减轻、舌淡红苔薄白。

(二)冲任失调

多见于绝经期妇女。

乳房胀痛或隐痛,乳房内结块大小及疼痛等症状常于经前明显加重,经后显著减轻。常伴面色少华,腰酸膝软,精神疲惫,夜寐不酣,月经紊乱,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三)阴虚火旺

患者多表现为形体消瘦,乳房肿块多个,胀痛且伴烧灼感,同时可见头晕耳鸣,午后潮热,精神不振,虚烦不寐,激动易怒,口干或口苦,经期紊乱,小溲短少,大便干秘。舌质红,苔少,脉象细数。

(四)痰瘀凝滞

病程较长,患者乳房结块经久难消,胀痛或刺痛,触之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较差。患者平时痰多,质粘稠,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经行量少,色黯,兼有血块,经行腹痛。舌质黯红或有瘀点,脉来细涩。

乳腺增生症的发生往往与劳累、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压力过重有关。治疗乳腺增生症首先就是要舒缓生活和工作压力,消除烦恼,心情舒畅,心态平和,症状就可以缓解。

      

乳腺纤维瘤

    

一般指乳腺纤维腺瘤,是由腺上皮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混合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与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失衡有关。

纤维腺瘤恶变成纤维肉瘤或乳腺癌者极少见,不到1%。

病因

卵巢功能旺盛,雌激素水平过高,调节失衡,加之患者对雌激素反应敏感,在雌激素的长期刺激下,引起乳腺腺上皮组织和纤维组织过度增生,结构紊乱,形成肿瘤。

由于乳腺纤维腺瘤与性激素分泌旺盛有关,故此多发生在青年女性,月经来潮前或绝经后妇女少见。

临床表现

主要为乳房无痛性肿块,很少伴有乳房疼痛或乳头溢液。

肿块往往是无意中、洗澡时,或体检中被发现。

单发肿块居多,亦可多发,也可两侧乳房同时或先后触及肿块。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常为1~3cm,亦有更小或更大者,偶可见巨大者。

境界清楚,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富有弹性,无压痛,活动度较大,与皮肤无粘连。

检查

1.彩超

能显示乳房各层次结构及肿块形态、大小及回声状况。乳腺纤维腺瘤彩超多为圆形、卵圆形均匀低回声肿物,多可见光滑清晰的包膜回声,肿块后方回声正常或轻微增强,可见侧方声影,肿块内可见伴声影的粗大钙化。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多无血流信号或见少量血流信号,RI0.7。

2.乳腺X线摄影

青春期女孩,致密型乳腺,不适宜进行乳腺X线摄影。中年及以上妇女乳腺X线片纤维腺瘤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肿块,也可呈分叶状,直径多为1~3cm,边缘光滑清楚,与等体积的正常腺体比较,肿块呈等或稍高密度,周围可有低密度晕环。部分病灶内可见钙化,钙化多位于肿块中心或边缘,多呈粗颗粒状、树枝状或斑点状,也可相互融合成大块状,占据肿块大部或全部,与乳腺癌的成簇沙粒样钙化灶不同。

3.乳腺病灶活检

根据病史、体检或影像学检查难以鉴别的乳腺肿块,可采取穿刺或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诊断

乳房位于体表,典型的乳腺纤维腺瘤相对容易诊断。青少年女性,无意中或体检中发现乳房无痛性肿块1~3cm,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无粘连,活动度大,触诊有滑脱感;生长缓慢,与月经周期无关;临床可考虑为乳腺纤维腺瘤。但对于妊娠后,特别是绝经后妇女,乳房发现无痛性肿块,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诊断乳腺纤维腺瘤,应借助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必要时需依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中医认识    

辨证分型

1、肝气郁结型

一般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痛,推之可移。可有乳房不适,胸闷叹息。苔薄白,脉弦。

2、血瘀痰凝型

一般肿块较大,坚实木硬,重坠不适。胸胁牵痛,烦闷急燥,或有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外证医案汇编》:“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之矣。脾胃土气壅,则为痈;肝胆木气郁,则为疽;正气虚,则为癌;气虚不摄,为漏;气散不收,为悬;痰气凝结,为癖、为核、为痞。气阻络脉,乳汁不行,或气滞血少,涩而不行。”

      

胆结石

    

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道感染是属于常见的疾病。

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和胆管炎。

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黏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

由于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慢性刺激,还可能导致胆囊癌的发生,此种胆囊癌的发生率可达1%~2%。

      中医认识

胆为中清之腑,输胆汁以腐拂化水谷而行糟粕,以通降下利为顺。

而胆汁之分泌排泄,每与偏嗜肥甘、情志拂郁等因素有关。盖偏嗜肥甘则伤脾,脾伤则健运失司;情志拂郁则伤肝,肝伤则疏泄不利,均能影响及胆汁的分泌排泄而致郁滞。故而偏嗜肥甘与情志拂郁也就同胆石症之发生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

因为肝的疏泄正常,气机的升降也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反之,肝失疏泄,郁而化热,引起肝热灼液,导致胆汁排泄不利,就会造成郁结聚而成石。所以治疗胆石症必须重视气机升降,疏肝理气。

1、肝郁气滞证

胁肋痛或绞痛时牵扯掣背部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呃逆嗳气,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2、胆火炽盛证

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或有黄疸,舌红苔黄干,脉弦滑或弦数。

3、湿热内蕴证

胁肋胀闷疼痛,背部酸沉疼痛,口苦而黏,恶心欲呕,厌油腻,周身困倦,大便不畅或便溏,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数。

4、毒邪炽盛证

除有湿热内蕴证候外,尚有寒热往来,神昏谵语,持续腹痛,肌紧张,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征象。   

5、正虚邪陷证 

隐钝痛持续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语声低微,皮肤黄晦,间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倾向;腹呈气臌,轻度压痛,肝脏肿大,并多有触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绛紫,舌苔干枯如砂皮样。脉象弦数或沉数。

      

肾结石

肾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多发生于青壮年,左右侧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40%~75%的肾结石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

结石较大,移动度很小,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或在身体活动增加时有隐痛或钝痛。

较小结石引发的绞痛,常骤然发生腰腹部刀割样剧烈疼痛,呈阵发性。

病因

影响结石形成的因素很多,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和职业与结石的形成相关。

机体的代谢异常、尿路的梗阻、感染、异物和药物的使用是结石形成的常见病因。

已经知道泌尿结石有32种成分,最常见的成分为草酸钙。其他成分的结石如磷酸铵镁、尿酸、磷酸钙以及胱胺酸(一种氨基酸)等,也可以是以上各种成分的混合物。

分类

1.依据结石的成分分类

(1)草酸钙结石

(2)磷酸钙结石

(3)尿酸盐结石

(4)磷酸铵镁结石

(5)胱氨酸结石

2.依据结石的部位分类

可分为: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下尿路结石包括膀胱结石、尿道结石。

临床表现

肾结石的患者大多没有症状,除非肾结石从肾脏掉落到输尿管造成输尿管的尿液阻塞。常见的症状有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胀、血尿等。如果合并尿路感染,也可能出现畏寒发热等现象。

急性肾绞痛常使患者疼痛难忍。

有时候患者无疼痛感,只有血尿或者血量极微,肉眼看不出来。体检时大多包含尿液检查,并且用显微镜检查尿液离心后的沉渣,如果看到红血球数目过多就表示有血尿,有时正是肾结石的早期征兆。

      中医认识    

辨证分型

1.实证型

症见尿中时夹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2.虚实夹杂型

症见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神疲乏力,精神萎顿,面白少华,舌淡红有齿痕,脉细弱无力,或伴腰腹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单纯性甲状腺肿大

    

单纯性甲状腺肿是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肿,是以缺碘、致甲状腺肿物质或相关酶缺陷等原因所致的代偿性甲状腺肿大,不伴有明显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故又称非毒性甲状腺肿,其特点是散发于非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且不伴有肿瘤和炎症,病程初期甲状腺多为弥漫性肿大,以后可发展为多结节性肿大。

病因

大多数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没有明显的病因,部分患者的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碘缺乏

2.酶缺陷

3.药物

4.吸烟

5.遗传因素

6.其他疾病(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及终末期肾脏疾病患)

临床表现

1.甲状腺肿大或颈部肿块

2.压迫症状

(1)压迫气管

(2)压迫食管

(3)压迫喉返神经

(4)压迫血管

(5)压迫膈神经

(6)压迫颈交感神经链

      中医认识    

本病的病因与居住地区水质过偏和情志内伤关系最为密切,可归纳为三点:

一、肝郁气滞忧恚气结,情志抑郁,肝失调达,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互结,循经上行,结于喉结之处而成。

二、水土因素居住高山地区,久饮沙水,入于脉中,搏结颈下而成。

三、肾气亏损妇女经期、眙前产后、绝经期,肾气受损,正气不足,外邪乘虚侵入,亦能引起本病。

辨证分型

(一)肝郁气滞:

颈粗瘿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软不痛,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瘿肿过大时有沉重感,或伴有呼吸困难,咽下不适,声音嘶哑;舌淡红,苔薄,脉弦。

(二)肝郁肾虚:

颈粗瘿肿,皮宽质软;伴神情呆滞,倦怠畏寒,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多数患者还常常同时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

病因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也称Gravs病)占80%以上。

炎性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无痛性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和桥本甲亢)

药物致甲亢(左甲状腺素钠和碘致甲亢)

hCG相关性甲亢(妊娠呕吐性暂时性甲亢)

垂体TSH瘤甲亢。

临床表现

进食增加、便次增多、体重减少、怕热出汗(个别出现低热)、心悸、心动过速,失眠,对周围事物敏感,情绪波动,甚至焦虑。

甲亢患者长期没有得到合适治疗,会引起消瘦和甲亢性心脏病。

患者消瘦常常容易患急性传染病感染致残或死亡。甲亢性心脏病引起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和心力衰竭,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

      中医认识    

中医学认为,病人禀赋不足,潜在肝肾阴虚,可能是本病发生的内在或先天因素,而精神因素则是促进发病的诱因。本病的基本病机是以阴虚为本,气、火、痰、瘀为标。

初起多以标实为主,表现为气郁、肝火、痰结等标证。总之,在病情发过程中,常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相互影响的情况。

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肝,同时兼及心、脾、胃、胆、肾等多脏腑。因此治疗上要辨识明确,全面考虑。

辩证分型

1.气滞痰凝证

颈前肿胀,烦躁易怒,胸闷,两胁胀满,善太息,失眠,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或弦滑。

2.痰结血淤证

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质地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不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肝火旺盛证

颈前肿胀,眼突,烦躁易怒,手指颤抖,多汗,面红目赤,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火旺证

颈前肿大,眼突,心悸汗多,手颤,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5.气阴两虚证

颈前肿大,眼突,心悸失眠,消瘦,神疲乏力,气短汗多,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纳差,大便溏薄,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或细数无力。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按其病因分为原发性甲减,继发性甲减及周围性甲减三类。

病因

病因较复杂,以原发性者多见,其次为垂体性者,其他均属少见。

临床表现

1.面色苍白,眼睑和颊部虚肿,表情淡漠,痴呆,全身皮肤乾燥、增厚、粗糙多脱屑,非凹陷性水肿,毛发脱落,手脚掌呈萎黄色,体重增加,少数病人指甲厚而脆裂。

2.神经精神系统: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嗜睡,反应迟钝,多虑,头晕,头痛,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腱反射迟钝,跟腱反射松弛期时间延长,重者可出现痴呆,木僵,甚至昏睡。

3.心血管系统:心动过缓,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低,心音低钝,心脏扩大,可并发冠心病,但一般不发生心绞痛与心衰,有时可伴有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重症者发生黏液性水肿性心肌病。

4.消化系统:厌食、腹胀、便秘。重者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胆囊收缩减弱而胀大,半数病人有胃酸缺乏,导致恶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

5.运动系统:肌肉软弱无力、疼痛、强直,可伴有关节病变如慢性关节炎。

6.内分泌系统:女性月经过多,久病闭经,不育症;男性阳痿,性欲减退。少数病人出现泌乳,继发性垂体增大。

7.病情严重时,由于受寒冷、感染、手术、麻醉或镇静剂应用不当等应激可诱发黏液性水肿昏迷或称“甲减危象”。表现为低体温〈35℃),呼吸减慢,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四肢肌力松弛,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发生昏迷,休克,心肾功能衰竭。

8.呆小病:表情呆滞,发音低哑,颜面苍白,眶周浮肿,两眼距增宽,鼻梁扁塌,唇厚流涎,舌大外伸四肢粗短、鸭步。

9.幼年型甲减:身材矮小,智慧低下,性发育延迟。

      中医认识

(1)气血两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反应迟钝,面色萎黄,纳呆便溏、手足不温,月经量少或闭经。

(2)脾肾阳虚:精神淡漠,神疲嗜睡,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皮肤粗糙,肿胀,腹胀,纳呆。

(3)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怕热,视物不清,口干舌燥,月经量少,舌偏红少津液、苔薄黄,脉细数。









































白癜风能传染吗
北京哪家白癜风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hqd.com/zlbdf/1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