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这本书也在我书单里放了很久了,一直想看一直没这个冲动去看,直到有一天和朋友在讨论读书的问题的时候,因为两个人有不同的意见而产生了分歧。那个时候我就想,我其实书没读多少,指导阅读的书更是没读过,怎么可以去讨论阅读的问题呢。于是,我打开了Kindle上的这本书。确实有很多内容对我有启发,但这本书是一本实用性的书籍,如果想要从中学到些什么,必须得读了,接受了作者的思想,然后再去实践,不然什么都没学到。

在阅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我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和对我而言有实际帮助的部分进行了归纳,具体而言没有对书中所有内容面面俱到,例如在分析阅读部分我没有总结关于词义的阅读部分,在如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部分,我就没有归纳关于如何阅读哲学和诗歌、戏剧,在主题阅读部分我也只是对书中概括进行直接归纳。原因有几点:

1.外语文学和汉语文学及译著,在语言的文法方面是不同的,如果按照书中的介绍来生搬硬套,只会徒增阅读的痛苦。

2.哲学、诗歌、戏剧作品,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得少,并且具体应用也并不容易,阅读本书的时候有个大致了解就好。

3.主题阅读现阶段对我而言用处不大,但是对于日后若踏入研究生阶段的我来说则是受益匪浅,所以目前暂且放放。

下面是我的文章目录

阅读前准备

*区分自己是在阅读什么?(资讯/理解)

作者在导言中说,“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的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的速度。”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大家很容易就会在阅读中遇到这么一种情况,就是所有的书都是一个速度读完的,或是该慢慢斟酌的书/段落快读,该快速阅读的书/段落细细回味。最终容易陷入一个读书量多而质不精的局面。(没错,说得就是我本人了。)

那我们要摆脱这种局面的话,首先,我们要学会甄别自己的需求;其次,我们要学会甄别不同的书籍。

甄别自己的需求就是说,要知道自己是想获取资讯还是想增进理解,想获取资讯,意味着我们阅读的内容是我们已经理解的,只不过是在阅读的时候再次激活;想增进理解,则意味着我们阅读的书籍的水平是在我们的理解范围外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困惑,产生问题。在面对我们难以理解的书籍的时候,除了死磕,别无它法。即你必须要逐字逐句的去体会,去玩味作者的意思,从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我们要把自己沉浸在阅读中,然后充分挑战自己的理解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在和作者进行交流,去接住作者给我们抛过来的信息,直到最后理解了这本书,我们才可以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

甄别不同的书籍,则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是一本好书还是一本烂书?它值不值得我们继续花时间读下去。如果是一本书,必然会有它有营养的部分,不可能烂到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花时间阅读一本坏书,就意味着我们失去阅读一本好书的时间。所以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要自己懂得斟酌什么书籍是需要去读的,什么书籍看看就好。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为了让我们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甄别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练习来掌握这种阅读的艺术。有效的阅读同时也是一种主动阅读,我们对自己和自己在读的书的要求越高,我们的收获越多。

进入阅读

作者在书中区分了辅助型和非辅助型学习,辅助型即我们在真实的老师面前学习,而非辅助型学习,则是在老师的缺席下,自我发现性质的学习。阅读,就是一种非辅助型学习,只有当我们掌握如何阅读这种方法,我们才可能真正读懂。接下来,作者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是依次推进的。前三个层次是阅读一本书时需要掌握的层次,第四个层次是在阅读相同主题的许多书籍时需要掌握的技巧。

*阅读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elementaryreading)

基础阅读,或者说初级阅读,是每一个在看这篇文章的人都掌握了的阅读层次。因为这个层次的阅读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所以当我们掌握了这个层次的阅读,我们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我们假设所有阅读本文的人都会基础阅读,所以如何进行基础阅读略过不谈。)

*检视阅读(inspectionalreading)

这个层次阅读我们也很熟悉,就是略读、速度,主要目的是通过检视阅读从表明上理解一本书。即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较短时间内),知道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全书的架构如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检视阅读知道一本书的骨架,但是要了解一本书的血肉,还要通过分析阅读。

检视阅读分为两种:

1.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

这个阶段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全书的架构,从而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读这本书,即便不想读这本书,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了解相当多的知识。

下面是作者的一些建议:

(1)看书名,看序,看副标题,特别是注意其他的相关说明。当我们完成这一步后,我们就对这本书的主题有一个概念了。如果你脑子里有一个文件夹,完成这一步后你就可以自动把它归类到某一类的文件夹里了。

(2)研究目录页,概括性的理解这本书的基本架构。这一步很重要啊,就像我们去旅行前需要看地图一样,我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得时刻有一个框架,知道自己现在在哪一步了,接下来要去哪一步。

(3)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这一步是为了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讨论的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和作者。如果你发现例举出来的某一个词汇很重要,你可以回翻看有这几页的内容,因为很可能那几页就包含了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4)若有,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如果一些书的广告文案没有什么实际性内容,全是瞎吹牛,那你懂了吧?很有可能就是本烂书。

当我们完成以上四步,我们对这本书就已经能下一个判断了,我到底要不要读这本书,如果你决定要读,并且马上要读,那现在可以继续以下往下看了。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就这样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最后把章节的最后两三页看看。

检视阅读是一种很主动的阅读,绝对不能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下阅读,跟随这种阅读步骤能够让自己时刻保持敏感,时刻找寻所读的书的作者散落在书里的思想和主题的线索。

2.粗浅的阅读

粗浅的阅读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被一本你暂时读不懂的书给吓到了,从而放弃阅读。作者在这里给出一个简单的阅读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作者的意思是,当我们在进行比较难的阅读的时候,不要因为暂时的读不懂而觉得自己读这本书是错的,因为大多数书写出来就是为了让普通人读的(包括《国富论》《资本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我们面对这些书,要做的就是找到对的方向,那就是继续读下去,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略过,遇到能理解的地方,就聚精会神地读下去,千万不要因为读不懂就马上去查注解、评论、参考资料。因为阅读本来就是一个提高理解力的活动,当我们读完一遍的时候,我们就理解了一点,当我们再读的时候,我们会理解多一点。再说,理解得少总比什么都不理解好吧。

由于检视阅读是一种主动阅读,因此本书的作者到这里提出了主动阅读的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并且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在回答了前两个问题后,才能回答以下问题: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全盘的、完整的阅读,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书,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内完完整整的咀嚼和消化一本书。

(因为写到这里我已经很累了,你们看起来应该也很累了,所以我决定下一条推送再写,或者建议大家感兴趣去看书??。所以就没有后面了,嗯,就这样,希望大家周末愉快,我乖巧地去学习了????。)

超可爱的

赞赏

长按







































皮肤病白癜风
中西医诊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hqd.com/zz/7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