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疗血液代谢内分泌系统

常见病与多发病--血液、内分泌系统

缺铁性贫血一、概述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铁缺乏,造成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其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

二、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症状

疲乏、无力、精神萎靡

体征

皮肤、黏膜苍白

系统表现

心血管系统

活动后心悸、气短

消化系统

食欲减退、恶心

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耳鸣、易倦、注意力不集中

组织缺铁

黏膜损害

口腔炎、舌炎、吞咽困难

外胚叶组织营养缺乏表现

皮肤干燥、毛发无泽、反甲(匙状指)

精神神经系统

行为异常、烦躁、易怒、异食癖

三、诊断

①有缺铁的病因和贫血的临床表现;②实验室检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口服铁剂治疗有效也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四、治疗原则与预防   (1)首选口服铁剂治疗:口服铁剂后5~10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7~12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待血红蛋白正常后,至少再继续服药4~6个月,以补充储存铁,待血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2)注射铁剂治疗   (3)病因治疗   预防   重点是营养保健:青少年应纠正偏食,妇女应防治月经过多及孕期和哺乳期适当补充铁剂等;做好肿瘤性疾病和慢性出血性疾病的人群防治和筛查工作。

小儿缺铁性贫血一、常见病因1.储铁不足早产儿/双胎/产时失血/孕母缺铁2.摄入不足未及时加含铁辅食3.生长过快生长发育速度快的时期容易发生4.吸收障碍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反复感染5.丢失过多肠息肉、钩虫病、牛奶过敏等

二、临床表现1.贫血一般表现:苍白、疲乏、头晕2.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肿大3.非造血系统症状

三、诊断

四、治疗原则和预防1.原则:祛除病因,补充铁剂。铁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剂量:铁元素4~6mg/kg·d两餐之间促进吸收:维生素C疗程:血红蛋白正常后6~8w2.输血:适应证:①贫血严重,尤其是发生心力衰竭者;②合并感染者;③急需外科手术者。贫血愈严重,每次输注量应愈少。

  治疗反应:

3.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   (2)做好喂养指导,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   (3)婴幼儿食品应加入适量铁剂加以强化。   (4)对早产儿: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概述   正常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为(~)×/L。血小板<×/L为血小板减少。   常见病因包括:①生成减少②破坏过多③消耗过多④血小板分布异常

二、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皮肤瘀点、紫癜、瘀斑和外伤后不易止血及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

血小板<50×/L

轻度损伤即可有出血倾向手术后可出血不止

血小板<20×/L

自发出血

血小板<10×/L

明显出血表现为全身多部位出血,甚至出现口腔颊黏膜血疱和视物模糊(眼底出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该病成人一般起病隐匿,主要临床表现包括:①出血倾向:多数较轻而局限,但易反复发生,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而可因感染等情况骤然加重;②乏力;③长期出血者可有与出血量平行的慢性失血性贫血。

三、治疗原则与预防   治疗原则●当血小板<20×/L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外伤;●出血倾向明显者应给予血小板成分输注;●针对原发病给予相应的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首选糖皮质激素。●脾切除: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或对激素的依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一般不做首选治疗。

  急症处理:指血小板<20×/L及伴有严重、广泛出血者的治疗。①血小板成分输注;②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连续用5天;③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④血浆置换。   预防   应避免应用减少血小板数量和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防治各种感染,以免加重病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一、概述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高代谢综合征及甲状腺肿大为主要表现。   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   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   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   属于自身免疫疾病。TSH受体特异性自身抗体。

二、临床表现1.甲状腺毒症表现:高代谢症状和体征。

高代谢

紧张兴奋,多语好动、烦躁易怒、怕热多汗、易饿多食、体重下降、疲乏无力

精神神经

双手、舌和上眼睑有细颤

心血管

脉压增大、心率增快、心音增强   易合并房颤

消化系统

肠蠕动快:腹泻

肌肉骨骼

低钾周期性软瘫

生殖系统

月经减少、不孕、性功能减低

2.甲状腺肿大●弥漫性、对称性肿大;●无压痛;●可闻及血管杂音,触及震颤。

3.眼征●单纯性突眼(干性、非浸润性、良性突眼);●浸润性突眼(水肿性、恶性突眼):超过眼球突出度参考值上线的3mm以上(中国人群突眼度女性16mm,男性18.6mm)。

4.胫前黏液性水肿   较少见,多发生在胫骨前下1/3部位。

三、诊断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①有高代谢症状和体征;②甲状腺肿,伴或不伴血管杂音;③血清FT3、FT4(或TT3、TT4)增高并TSH降低。2.Graves病的诊断①甲亢诊断成立;②甲状腺肿大呈弥漫性;③伴浸润性突眼;④胫前黏液性水肿;⑤TRAb、TSAb、TPOAb、TGAb阳性。   以上标准中,①②项为诊断必备条件,其他三项为诊断辅助条件。

四、治疗原则与转诊1.抗甲状腺药物:●硫脲类:丙基硫氧嘧啶(PTU)、甲硫氧嘧啶(MTU)。●咪唑类:甲巯咪唑(MM)、卡比马唑(CMZ)。●适应证:①病情轻、中度患者;②甲状腺轻、中度肿大;③孕妇、高龄或由于其他严重疾病不适宜手术者;④手术前或放射碘(I)治疗前的准备;⑤手术后复发且不适宜放射碘治疗者。●副作用:致命性粒细胞缺乏和肝脏损害副作用。

2.核素I治疗●适应证:

①成人Graves病伴甲状腺肿大Ⅱ°以上;②对ATD过敏;③ATD治疗或手术后复发;④甲状腺毒症心脏病或甲亢伴其他病因的心脏病;⑤甲亢伴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

⑥甲亢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⑦拒绝手术治疗或有手术禁忌证;⑧浸润性突眼。对轻度和稳定期的中、重度病例可单用I治疗甲亢,对活动期患者,可以加用糖皮质激素

●禁忌证: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3.手术治疗●甲状腺双侧次全切除术对中度以上的甲亢是目前最常用而有效的疗法。

适应证

禁忌证

①甲状腺肿大显著(80g),有压迫症状;②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或停药后复发,或不能坚持服药者;③胸骨后甲状腺肿;④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怀疑恶变;⑤ATD治疗无效或过敏的妊娠患者,手术需要在妊娠T2期(4~6个月)施行

①重度活动性患者;②合并较重心、肝、肾疾病,不能耐受手术;③妊娠前3个月(T1期)和第6个月以后(T3期)

●手术并发症: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手足抽搐---补钙;喉返神经损伤: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4.其他治疗:①碘剂:手术前和甲状腺危象可应用复方碘化钠溶液;②β受体拮抗剂:可较快控制临床症状,通常应用普萘洛尔。   转诊●疑似甲状腺功能亢进而不能确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表现为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周期性瘫痪,可出现呼吸肌瘫痪导致窒息的危险。●甲状腺危象:包括高热(39℃以上)、心动过速(次/分以上)、伴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甚至出现虚脱、休克、嗜睡、谵妄、昏迷,部分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作用障碍所致的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大脑与骨骼)

2.分类

按发病年龄

呆小病(克汀病)

幼年型甲减:儿童期发病

成年型甲减:成年期发病

按病变部位

原发性甲减:占90%以上

继发性甲减:垂体、下丘脑病变(中枢性)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按甲状腺功能减退程度

临床甲减

亚临床甲减:血中T3、T4正常,仅TSH增高者

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   各系统代谢减低的表现。   最严重的临床表现:黏液性水肿性昏迷。   常见诱因:感染。

三、诊断1.症状与体征2.甲状腺功能检查:TT4、FT4、TT3、FT3↓血TSH↑是原发性甲减最敏感诊断指标。   亚临床期仅TSH增高。   血TSH减低或正常应考虑继发性甲减。

3.病变部位和病因诊断   (1)原发性甲减的病变部位在甲状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2)继发性甲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TSH升高下丘脑性TSH不升高垂体性

四、治疗原则1.一旦甲减确诊,即应给予甲状腺制剂替代治疗。替代治疗:首选左旋甲状腺素(L-T4)个体化逐渐增量2.亚临床甲减的处理:   在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SH>10mU/L需要给予L-T4治疗。3.黏液水肿性昏迷的治疗:一经确诊,立即抢救和转诊。

五、转诊   (1)黏液性水肿性昏迷可危及生命,一经诊断需立即转诊和抢救。   (2)临床怀疑甲减而不能确诊。

糖尿病一、概述糖尿病(DM)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以血中葡萄糖水平长期增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因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的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代谢异常。

  糖尿病分型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病因

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绝对缺乏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相对缺乏

发病人群

青少年

中老年

并发酮症酸中毒

容易

不易发生

治疗

胰岛素

降糖药物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初次发现的IGT或糖尿病。●其他类型

二、临床表现1.一般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三多一少”)。2.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慢性并发症和急性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或FPG≥7.0mmol/L或OGTT中2hPG≥11.1mmol/L

四、治疗原则与预防治疗原则: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合理用药及自我监测,所谓“五驾马车”,缺一不可。

  药物治疗1.口服降糖药

降糖药

常用药物

适应证/作用

副作用

双胍类

二甲双胍

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

胃肠道反应

磺脲类

格列本脲格列喹酮格列美脲

促胰岛素分泌剂适宜不太肥胖的2型糖尿病

低血糖

格列奈类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促胰岛素分泌剂

低血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

餐后高血糖

胃肠反应

2.胰岛素治疗

  适应证:①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良;③糖尿病急性并发症;④合并重症感染;⑤大手术前后;⑥伴较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⑦糖尿病妊娠期或妊娠糖尿病患者;⑧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   不良反应:低血糖。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对糖尿病易感人群及已有糖尿病潜在表现的人群有针对性地通过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改变和减少不利的环境、行为因素,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主要是对糖尿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筛查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对这些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三级预防的目的①预防急性并发症;②慢性并发症。

五、转诊指征1.糖尿病患者在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后,又经过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时。2.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酮体(+)或血糖增高达mg/dl以上。3.已注射胰岛素,血糖持续超过mg/dl以上。4.出现急性并发症者。5.患者已伴有慢性并发症,难于确诊,需转院进一步诊治。6.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需进一步诊治者。

血脂异常一、概述   血脂异常是指循环血液中的脂质或脂蛋白的组成成分浓度异常。

二、治疗原则及预防1.非药物治疗   为基础治疗   包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加运动、调整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2.药物治疗

降脂药

作用机制

副作用

他汀类

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显著降低总胆固醇、LDL-C,也能轻度降低TG水平和升高HDL-C

腹泻、腹胀、眩晕、头痛、恶心、皮疹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

贝丁酸类

降低血浆TG和提高HDL-C水平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

肝酶升高、肌痛、消化不良、胆石病

烟酸类

降低血清TG、TC、VLDL和LDL

溃疡病、痛风和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九博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hqd.com/rq/7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