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www.zherpaint.com/ylbj/jkwh/m/2160.html
目前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距今年的中考还剩下不到3周的时间,各科都进入到了相当紧张甚至激烈的冲刺阶段。越是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大家既要注意保持一定的紧迫感,又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努力让自己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提高。
对于化学学科来说,大家在最后的中考前冲刺阶段需要注意这些——
1、不能脱离教材基础知识内容,学得再好都要适当进行知识内容上的查漏补缺;
2、经常熟练练习每一种题型,一边在持续练习之中积累答题经验看,一边在题中发现自己当前还存在的漏洞(知识漏洞或答题漏洞);
3、对自己在所有习题中出现过的错题进行反思、总结,特别要注意让自己总结出一些易错题的易错原因。
接下来,为每一位正处在中考冲刺阶段的九年级学子们分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化学精选单选题的解题思路。
下面第1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元素特征特性的感知。很显然,一些人之所以甲状腺肿大,原因则在于身体内缺乏了“碘元素I”,由此可知,人体若补充了碘元素I,便可预防甲状腺肿大,因此此题选A正确。补充B选项的铁元素,可预防贫血;补充D选项的钙元素,可预防骨质疏松。
第2题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器材操作步骤的严谨性,大家在判断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到图片中的每一个细节。
对于A图来说,左半部分并没有错,然而在右半部分,在取用试剂瓶中的化学物质时,试剂瓶的瓶盖却“让瓶盖内侧直接贴近试验台桌面”。要知道,在实验室取用试剂瓶中化学物质时,试剂瓶瓶盖的标准放置方法为“让瓶盖外侧直接贴近试验台桌面,瓶盖内侧朝上放置”,A图与此规矩不符合,因此A选项错误。
B图中的明显错误,则在于用天平称量化学物质时,把需要称量的物质放在左盘,把砝码放在右盘,B图把两者的位置放置颠倒了。
读取量筒上的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点所在直线相平,所以C图也不对。
只有D图的操作步骤是正确的,因为在溶解的过程中,需要用玻璃棒在烧杯中搅拌。此题选D。
第3题考查考生对金属材料概念的正误判断。A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例如对于铜Cu、金Au来说,颜色均不为银白色。
对于D来说,“铝制品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这种说法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金属铝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后生成一层氧化铝薄膜,从而对内部更多的金属铝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D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此题选D。
第4题考查考生对化学元素的感知。若想要顺利解答此题,大家不仅要在考前熟练掌握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还要在答题过程中注意每一个选项在表述中是否严谨。
实际上,此题是一道易错题,因为四个选项似乎都没有什么错,因此此题非常注重考查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是否细心、严谨。对于C选项来说,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并没有错,但是,数值的后面不应带有单位名称“g(克)”,因此C选项的表述因欠缺严谨而有错,此题选C。
第5题不仅考查考生能否把课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科学探究的能力,还注意考查考生能否运用到一些解题技巧。
判断A选项是否正确,大家可用这种快速判断方法——方程式左右两侧已知范围内C、O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那么大家可以把方程式两侧C、O原子全划掉,那么,方程式右侧这时只剩下H元素了,由此可判断出,方程式左侧的X物质中只含有H元素,那么X物质一定是H元素的单质,初中化学内容中所学的H元素单质只有氢气,那么由此可判断出X物质为氢气,A选项正确。但A选项不要选,因为此题要求大家选出错误的选项来。
那么既然已经知道了X物质为氢气,那么方程式左侧H元素在X物质氢气中的化合价为0价;而在方程式右侧,H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那么H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是0价,说明在反应过程中,H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此说法与B选项的表述不符,因此B选项是错误的。此题选B。
第6题以化学实验目的为考查形式,实际上不仅在考查考生能否把课上所学化学知识灵活运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能否做到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严谨、认真。
很多考生容易错选A。要知道,空气成分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那么既然NaOH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在这个实验中,NaOH溶液不仅可以吸收C与氧气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还可吸收空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A图的实验最终测定的是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之和,而并不是只有氧气,所以A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对于B选项来说,既然左右两侧所用的石灰水都是饱和的,那么考生可认为两者浓度相等。因此,可在滴入等量的石灰水之后,通过比较左右两瓶中石灰水溶液变浑浊的程度,来比较出呼出气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因此B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此题选B正确。
对于C选项来说,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天平左侧发生化学反应才会真的具有说服力,而天平左侧的物质之间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因此C选项的实验毫无意义。
对于D选项来说,并不能做到“只保持一个变量发生变化而其余变量不变”,因此D选项也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第7题考查考生对溶解度相关概念的掌握,同时考生们也要注意了,每年中考,总容易在“溶解度选择题”中给考生们出现各种易错陷阱。
对于A选项来说,根据溶解度的概念,正确的说法应为“30度时,克水中可最多溶解硝酸钾45.8克”,因此克饱和溶液中的硝酸钾质量一定不是45.8克,因此A选项错误。这时大家要注意溶解度的概念,并注意区分是“克的水”还是“克的饱和溶液”。
对于B选项来说,A点位于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因此A点并没有达到硝酸钾的最高溶解值,因此A点所反映的并不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A点正上方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对应的才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所以B选项不正确。
对于不饱和溶液来说,若从60度下降到30度,可能有晶体析出,也可能没有晶体析出,因此C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不对。
只有D选项的表述是严谨而又完全正确的,因为在升温过程中,溶液只是由饱和溶液变为了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溶液的质量分数也没有发生变化。此题选D。
第8题比较简单,考查考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理解。很显然,ABD均为物理变化,均没有化学反应发生,也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有C选项,所涉及的现象有“燃烧”,而“燃烧”在性质上属于化学反应,即化学变化,因此此题选C。
第9题也是送分题,考查大家把化学知识与“环保理念”相结合的能力。很显然,只有D选项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因为使用含P的洗涤剂,会导致大量含P污水的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因此此题选D。其余三个选项均有利于环保。
第10题若想做对,则要正确理解“分子”的概念,不能把宏观、微观状态混淆。
“壶盖被顶开”的这一过程中,这壶水的水分子个数、水分子质量均不变,因此AB不正确;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分解,这个过程并不是“电解水”,所以D选项也不正确。只有C选项能够从本质上说明原因,水分子的间隔增大,才导致壶盖被顶开。所以此题选C。
第11至13题均为理化综合题。
第11题中,A选项中的三个物质均为晶体,因此此题选A正确。
对于B来说,合金并不属于合成材料,所以B选项不正确;对于D选项来说,尿素并不是复合肥料,所以D选项不对。
第12题、13题的正确选项并不涵盖化学知识内容。
对于第12题的A选项来说,烧碱NaOH具有强腐蚀性,因此它对人的胃也具有损伤,因此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因此A选项错误;对于第12题的D选项来说,人们无法降低油的着火点,只能减低油的温度,让温度远离着火点,因此D选项的表述也不对。第12题的AD均不能选。
第13题的B选项表述不正确,因为大家可举出反例——CO气体中的C元素化合价为+2价,却不是金属元素,所以B选项不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