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知识不是终点,而是在路上

辑整理

石头学长

推荐指数

5颗星

共字

建议阅读7分钟

01

也许我们很笨

但是路上的知识一直在等我们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讲过一个小故事,本科毕业于清华的他,如果非要用现在功利的角度去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比如包括物质财富、社会影响力等,那么他算是成功者之一。但是吴军却说他并不是清华最优秀的学生,而是清华最普通的一个学生,都说清华很厉害,但是他那个年代进入清华是有地域优势的,故此,他觉得自己也算是普通人。

在他的班上,有一部分是各地区的状元,但是从现代普遍的眼光来看,曾经的状元却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为什么呢?

吴军给的答案是终身学习。

什么叫终身学习?

当年本科毕业很多同学就参加了工作,吴军也不例外;

后来读研究生,同一批读完研的同学也参加了工作;

而吴军依然在学习,后来继续留学读博。

在这段学习经历当中,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的同学,参与工作后学习就会逐渐放下,想学习可能现实也不太允许,比如为了工作业绩四处应酬、有了家庭精力就会转移等等情况。

本科不如同班同学的吴军读了研,潜心学习超过了本科工作的同学

研究生不算优秀的吴军读了博,潜心研究超过了研究生工作的同学

博士不算优秀的吴军,工作后持续学习,用几年的时间超过了博士工作的同学

这就是终生学习的意义

也许我们很笨,但是在路上的知识,只要我们走在这条马路上就可以拾起来,揣进兜里,也许他就是你超越那些曾经比你优秀的人的砝码。

02

足够的知识基础

那么怎样更好的捡起路上的知识?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对某个领域非常精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能从你的话题切入,旁征博引,将大量的原理、机制、知识点……娓娓道来,清晰而严谨。

这就是「有序」,在他脑海中,所有的知识点都链接在一起。他知道某一个知识点「应该放在哪里」,也知道「它会通向何方」。

如果说碎片知识是一张张街景的速写,那知识体系就是一副完整的地图。

那么,如何绘制这张地图呢?

知识体系的根基,是「大量的知识点」。缺乏这一点,就不成其为体系。没有量的支撑,再精巧、复杂的结构,也是无意义的。

所以,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足够的基础知识。

这一点至关重要,但许多人却往往在这一步就走错了路。

举个例子:

学哲学,去看心灵鸡汤、人生哲理;

学心理学,去看微表情、性格分析、《梦的解析》;

学社会学,去看《乌合之众》;

学经济学,去看《国富论》《资本论》……

这些,都是不恰当的例子。

1)范式

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目前有哪些普遍认可的原理。这就是范式,亦即一个领域的「话语体系」。

它可以将你的思维方式,调整到这个领域的「公认模式」。

好的通识教材,必须是具备专业范式的。它未必一定要「严肃」,但必须足够「专业」。

譬如某些艺术史,从艳情、宫闱等角度去解读名画,这就不是一个好的范式,它会将你带偏。

2)广博

任何领域在发展中,必然都会不断经历「正-反-合」的过程。

在入门初期,过多接触某个人、某个流派的观点,乃至于拥有立场,不是一个好的做法。这会束缚你的视野,让你先入为主,再也难以看到整个领域的全景。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不断地去追求「合」,寻求最新、最广博的成果。

比如,比起读《国富论》《资本论》,读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后者会站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前者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你会知道哪些是可以吸收的,哪些是可以扬弃的。

3)客观

不用多解释了。带着立场和倾向的内容,会导致许多恶果——譬如故意选择有利论据,丑化和批判对立流派,以偏概全,等等。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煌煌巨著,但就是在这一点上广受诟病。包括某些教科书,也多少有不够客观的嫌疑。不展开讲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

通识是入门的必要条件,但尚未入门的人,哪里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分辨?

这确实是一个悖论。不用急,我们后面会聊。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层次:实践应用。

02

实践应用

如果说通识是构成知识体系的原料,那么,应用,就是让这些原料发光发热、建立有序结构的方式。

人类是由意义驱动的族群。

你会发现,我们所有的知识,本质上,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的:艺术是为了表达,哲学是为了探索自然,历史是为了认识自己,等等。不存在没有源头、没有意义的「知识」。

在研究和学习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是问题驱动。

一定是你先有了一个问题,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你再去探索它,去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试着解决问题。

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

所以,从应用层面上来说,同样有3个层次:

1)使命:这个领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

2)大问题: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哪些推动领域发展的「大问题」?前人们是如何思考、回答的?

3)小问题: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哪些方面有兴趣?我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如何组织和思考这些问题?

大问题是就某个领域的发展和演化而言。

举个例子:以心理学来说,情绪是什么?意识是什么?大脑的机制是什么?这些,就是心理学家所面临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大问题」。

哲学的入门书,我一直推荐《大问题》和《哲学的门槛》,就是因为它们采用了这样的结构,不是照搬流派和历史,而是告诉你:哲学的发展是要回答什么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历来的哲学家们做出过什么努力?分别有了哪些进展?

这是非常好的入门方式,也是将通识「点石成金」的方法。

小问题,则是针对个人的学习而言。学习这个领域,是为了回答自己哪方面的疑问?解答哪些实际问题?

只有采取问题导向,用这种方式去思考,才能更好地激发和活化你所学到的知识。

举个例子:时间管理有大量的基础知识、工具和方法论,学完这些之后呢?不是照搬,而是看你的背景和需求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从这些大量的方法论中,抽离出它们的精髓和骨架,重新进行组织结合,演化出一套最适合个人的管理法。

这就是一种「有序的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你才能对学到的知识赋予意义和价值,让它们体系化。

一张地图画出来,不是放在那里积灰,而是要用来指引道路的。

知识不是终点,而是在路上。

朋友

每天21点

让我们一起成长

石头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hqd.com/zlbdf/7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