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我是怎样养成阅读习惯的

现在的孩子课外补习和上兴趣班已经是普遍现象了,虽然学的层次和好坏有差别,但也不会像我们以前,会一样课外技能那都是班上的稀罕物,只要会弹钢琴,不管长得怎么歪瓜裂枣,都叫“钢琴王子”了。

那么这之后带来一个问题,大家都有的,大家都会的,以后就不会成为独特的竞争能力了。学习成绩不错了,也有了几样兴趣爱好,那么人生还要追求什么?孩子缺乏的又是什么?——思辨能力!这不是靠单纯地看绘本、口水书和小说就能获得的,它必须大量地阅读社科类的书籍、非功利性的书籍,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

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问题,怎么样使孩子爱阅读?而且是脱离低级兴趣的,纯粹的为了知识去阅读,享受认识世界带来的乐趣。

很多育儿类教育类的文章,都在强调多阅读的重要性和好处,其实这种文章并没有什么可读性,谁不知道多看书好呢?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到。

还有那类教孩子怎么爱上看书的文章,不外乎兴趣引导、陪读、加上探索,很多家长这么做了,但有没有坚持,坚持了效果怎么样,也不得而知。

我也在摸索一条循序渐进又不反人性的阅读之路,因为娃还小,目前我还没有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经验。我就单纯来说说我自己。

抛开成绩不谈(主要是不好意思谈),我的阅读量、阅读深度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一点经验的。

总结出来就两点:环境和逼迫

环境

这点很多书籍文章也都指出过了,就是家长要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自己本身爱阅读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这是肯定的。我爸常年坚持看书看报(我那时就是以为大家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并没有觉得自己家有什么特别的,长大才知道并不是),我幼儿园的时候,家里就给我买了《葫芦娃》《七龙珠》…这类的童话书,也会给我读,这点现在很多父母都能做到,就算做不到,也有很多早教机学习机之类的代劳,但是我那个年代,算少的了。

那时家里还会经常带我泡书店,我要买什么书,也都满足我,买的是比看的多多了,但是有看总是有吸收的。

并且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宣传教育比较多,离世俗文化比较远,多少还是会有影响的。

逼迫

这个要说起来,就是一段伤心的往事了,有一个死脑筋又专横的家长,真是喜忧参半。那时我家里就认为跟娱乐沾边的任何节目都会腐化人心,都是姓“资”的,都不能看(我们这儿当年可以收到台湾台,对比我们的电视节目,那简直就是一个新世界)。除了动画片和新闻,我没有可看的电视节目了,我才10岁,新闻能爱看吗?我都10岁了,也不爱看动画片了,那能怎么办?

学校的书看着就烦,只能拿起家里书柜里的书来看了,我记得读的第一套书是《资本论》,因为听过这本书,就拿起来看了。在那两三年里,我把《毛泽东选集》和家里的政治军事书籍看遍了,你说我能懂什么呢?什么都不懂,连字都认不全,完全是无聊到极点,又不能出去玩,又不能看电视,无所事事之下用来打发时间的。这样也培养了我一样特殊的技能,再不感兴趣的书,我都能看完。(同时这也导致一个非常不良的影响,我在大学毕业以前看的书,都带有非常浓厚的极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色彩,这里按下不表。)

看得多了,再怎么也会有一些印象在脑子里,输入就能变成输出,等我到小学高年级时,我会偶尔在老师的讲课中,联想到看过一些事件背后的故事(内心是兴奋的),再往后到了初高中,有政治历史课了,慢慢地意识到一些问题内在逻辑,会自觉地想弄明白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形成机理。这种超越考试,单纯地享受知识带来愉悦的感觉,在青春期这个追求特立独行的年纪让我觉得自己很special。

这个心路历程的感受是遥远了淡忘了,但当时内心肯定是挣扎的,只是你走过了,得到了,升华了,回过头去,才会觉得之前经历的那些是值得的,你在真正经历的时候其实是相当苦闷的。

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觉得读书比不读书的人高一节,因为社会充斥着应试教育的弊端、“读书无用论”等等,所以我把自己的成绩一般,归结为读“课外书”太多。原因呢?当然我是错的。知识永远不是用来区分你跟别人的界限,知识愉悦的是自己,把知识转化成人生的幸福感,才是大智!否则便是“愚智”。

这里用了分割线,因为我的话锋要转了。其实是可以重新写一篇的,但观点相连,我就在这简单阐述。(如果完全没有被课外书浸润过童年,下文您就一笑而过)

我先把观点表明:我上面说了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是我真的认为阅读量很重要吗?并不是,看书、阅读量多并不一定就能写好文章,并不一定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力。他们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

本来写完分割线以上的这篇就算完了,导致我想写“但是”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儿子上了一个早教班,觉得很不靠谱,什么都是追求超前,简直有点疯狂;二来很多上补习班的孩子学习热情并不高,都是机械地觉得家长让我来,大家都在补,那我也就来好了。

回想我当年读书时,甚至到前些年,书店里最醒目、最畅销的书籍都是什么呢?——“不要管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这类释放天性,快乐成长的“西式教育理念”类的。当年这股妖风是怎么从大洋彼岸吹遍中华大地,蛊惑我国民众的无从得知,近些年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在努力革故鼎新了,但是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导致还是有一批人还是深信不疑。

后来,我们经济发展了,出去的人多了,互联网普及了,大家发现不对呀,国外的小孩并不是只会玩的呀。特别是看到我国阅读量的统计数据,几乎是全球垫底的,我们就着急了,从东墙摆到西墙,补习班兴趣班书籍往孩子身上堆,简直一副大炼钢的景象,多快好省地迈入“精英”阶层。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很爱看书,可以安静地坐着看多久多久的书,导致我一度认为家庭环境的因素不那么重要了(那时又刚好接触了《教养的迷思》)。后来发现其实还有一个大环境因素我忽视了,就是现在早教托班层出不穷,各种绘本童书大把大把的买,对于本来就处于成长高速期,如一张白纸的孩子来说,太容易出“成绩”了,刚会说话就背古诗说英语单词的孩子一大把……(环境惯性是怎么导致一个人甚至整个学校出高分的,这个观点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有阐述过观点|会考试才是第一生产力)

早期开发智力,培养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重不重要,当然了,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人的成长不只是幼儿这几年,之后呢?我们有相应的家庭环境,有相应的社会环境,相应的制度环境来继续激励这种“成长”吗?西式教育的一整套体系,是配合他们的大环境的,终极目标追求的是“真理”,追求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的是“人文主义”,追求的是“思想自由”……阅读很重要,但不要把做父母的责任,简单地归结到我从小就送他上各种的早教班兴趣班甚至是国外机构创办的全西式补习班,买各种书籍,就完事了。洋务运动中我们就已经知道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怎么反而倒退了。这样等孩子大了一点之后你就很困惑,我的孩子明明就天天看课外书,做笔记,为什么写不好文章,为什么思维不开阔,为什么那么多文章说的阅读的好处,我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没看到……一些非常火育儿博主,书籍,文章也给出了一些方法,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阅读要转化成生命的力量如果真的这么容易就好了。

深度阅读书籍(这里说的是非虚构类的,非应试教育类的书),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但这过程中,你学到可不只是这本书,不仅仅是这个学科的知识。你可以由此触类旁通,慢慢积累通识体系,也许你人生对知识的渴望就永远停不下来了。这和单纯地把书翻完,抠了一些风花雪月的字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拼拼凑凑放在朋友圈的差别就在于,推动你的是求知欲,还是我只是需要标榜跟别人不一样(当然你在此过程中,很可能会经历后者,但能不能突破,就是看你的原始动力了)。

读书“既能让你看到森林,也能让你看到树木”,但人有不读书的权利,也有媚俗的权利。单纯的简单阅读不能给你带来什么,还会使你自视甚高,这样还不如做一个“不学无术”的有趣人。

四喜小丸子

赞赏

长按







































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hqd.com/tslf/7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